在常见的标点符号中,哪些是容易用错的呢?按类型分析,主要如下:
一、句末停顿类句号、问号和叹号的易错情形
(一)句号的错用:断句不当
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错误,一是该断不断,句子结束了,没使用句号,而是使用逗号或其他点号。如:“他转身出门,准备到门诊给病人看病去,”句末应改为句号,因为意思已表达完整,要结束句子。二是不该断句却已断句,意思还没讲完,并没有结束,但使用了句号。如:“他转身出门。准备到门诊给病人看病去。”句中应改为逗号,意思才准确。
总之,判断句子是否结束,核心看语法结构是否完整和语意是否表达了一个独立、完整的意思,两方面的意思都到位了,就能准确予以判断。语法结构,基本框架就是“主语+谓语+宾语”或“主语+谓语”。如“老师教小明唱歌”“我在看书”。有时候也可以从上下文进行判断,该断句则断句,不然容易导致句子冗长且难以理解。
(二)问号的错用:语气混淆
如:“让我们看看存在的问题有哪些?”这实际上是陈述句,而非疑问句,应改为:“让我们看看存在的问题有哪些。”这就是非疑问语气用问号的错误,陷入了看到“哪些”的惯性思维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选择问句,中间断句误用了问号。如:“你是今天出差?还是明天出差?”应改为:“你是今天出差,还是明天出差?”
不过,在行政公文中,不应使用问号。常见的错误有“妥否?请批复”,应改为“妥否,请批复”。“妥否”在这里虽然是疑问句,但不需要用问号加重疑问语气,而是要和陈述语气保持一致,故使用逗号。
在事务性公文中,则按需使用问号,如在人物先进事迹材料中,对人物的刻画时,但实际使用也不多。
(三)叹号的错用:滥用
叹号的核心作用就是强化情感和语气,但它传递的不只是单一情感,而是能精准对应不同强度、不同类型的情绪,同时还能突出特定语气。在行政公文中,是不需要用叹号的。因为行政公文以陈述句为主,有少量的祈使句和疑问句,且有严格的使用场景。常见的错误有“专此请示!”“特此报告!”“妥否,请研究批复!”“特此通知!”“特此通报!”等等。这些都没准确理解“行政公文以陈述句为主”的核心要义。使用了叹号,就有一种情感在,如“专此报告!”是开心还是不甘心呢?不得而知。以上错误的类型,全部改成句号即可,让行政公文回归庄重、严肃。
在事务性公文中,可以使用叹号,但要避免在陈述句中强行加叹号,如:“这是一场及时的培训!”如果不需要特别强调情绪,就应该改为“这是一场及时的培训。”如果前面铺陈了许多内容,最后想强调这次培训做得很好、效果令人意外,则可以用叹号,表示肯定。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规范的叹号只使用一个即可,不需要叠加使用。如:“他真是一个好人!!!”,应改为“他真是一个好人!”
二、句内节奏类逗号、顿号、冒号和分号的易错情形
(一)逗号的错用:一逗到底
“一逗到底”是指段落间,无论句子是否结束,从开始到末尾,除了段落结尾是句号外,其余都是逗号。这并非笑话,在实际写作中,并不缺乏这类型的案例。
除“一逗到底”外,逗号与顿号容易混用,或漏用逗号。比如在写会议纪要或政务信息时,通常会写参会人员情况,就有这样的表达:“参加会议的有ΧΧΧ局党组书记、局长ΧΧΧ、ΧΧΧ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ΧΧΧ,还有相关科室的负责同志”,应该修改为:“参加会议的有ΧΧΧ局党组书记、局长ΧΧΧ,ΧΧΧ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ΧΧΧ,还有相关科室的负责同志”,即第二个顿号要改为逗号,用于区分参会的第二个人的职务,这里需要停顿。如:“该院设置了内科,外科、妇科儿科等科室”,“内科”后的逗号不需停顿,要改为顿号。又如:“当你处理医疗纠纷感到棘手时记得要放慢节奏。”应改成:“当你处理医疗纠纷感到棘手时,记得要放慢节奏。”即在状语后补充逗号,使语句停顿,表达更加准确。
通常,在行政公文落款后有联系人和联系电话,常见的错误类型也是“一逗到底”,如:(ΧΧΧ局联系人,ΧΧΧ,联系电话,ΧΧΧ,ΧΧΧ局联系人,ΧΧΧ,联系电话,ΧΧΧ)。应改为:(ΧΧΧ局联系人:ΧΧΧ,联系电话:ΧΧΧ;ΧΧΧ局联系人:ΧΧΧ,联系电话:ΧΧΧ)。
在并列关系中,容易存在用逗号代替分号的情况。如:“春风吹绿了田野,夏雨滋润了大地,秋霜染红了枫叶。”应改为:“春风吹绿了田野;夏雨滋润了大地;秋霜染红了枫叶。”这些分句结构一致,语义独立,但能起到层层递进作用,因此用分号比较准确。
(二)顿号的错用:多用与混淆
顿号错用会直接影响公文的严谨性和可读性。
比较常见的错误,是与书名号、双引号在一起时的多用。如:“为认真贯彻执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、《广东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〉办法》、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》……”应把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删除。如遇到“ ”、“ ”、“ ”的结构,也要把双引号之间的顿号删除。这就是多用的情形。这是因为书名号、引号本身已具备“分隔并列成分”的视觉效果,再加顿号属于冗余。
在日常表达中,常见的混淆错误有并列关系的误用。如:“通知各区、镇街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”“区、镇街”非并列关系,应改为:“通知各区及所辖镇(街)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”还有,在约数(概数)间误用顿号。如:“办证窗口安排了2、3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业务。”应改为“办证窗口安排了2-3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业务。”或“办证窗口安排了2至3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业务。”
顿号多用于名词性并列成分,但在并列动词性谓语(动作)或形容词性补语(状态)中不用顿号,需用逗号,才能体现动作或状态的独立性。如:“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、落实责任、加强监管。”初看,觉得没啥问题,但实际上,“提高认识”“落实责任”“加强监管”是并列谓语,表连续的动作,应用逗号,才能体现出动作的独立性。又比如:“全区人口调查的数据需真实、准确、全面。”“真实”“准确”“全面” 是并列补语,表状态描述,体现状态的独立性。因此,应改为:“全区人口调查的数据需真实,准确,全面。”事实上,这类型的错误还是很常见的,在日常行文中需要重点关注。
此外,在大并列包含小并列时,错用顿号,容易导致层次混乱。如:“我区卫生健康系统重点推进十项工程:一是廉洁医院深耕工程、二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程、三是疾控系统区域检验中心建设工程……”顿号应修改为分号或逗号,如果大并列中有小并列,就用分号更加准确,因为小并列中可能要使用逗号或顿号。
(三)冒号的错用:提示模煳或多用
冒号的作用主要有:提示下文、总结上文、引出解释或说明、用于书信或讲话稿的称唿语后、分隔作者和作品名称或分隔标题中的主题词和说明补充部分。因此,错用的原因在于对冒号的作用了解不够透彻、理解不够到位。
在公文写作中,最为明显是附件使用错误,多用了。比如,一份请示,有若干附件,附件1至附件N等都需要放在附件首页的左上角第一行,不空格,许多人会表达为“附件1:”“附件2:”“附件N:”这些冒号都不需要,应删除。这主要属于格式问题。
在表达方面,冒号存在提示范围模煳和与后边语义重复等问题。如:“会议明确要求:各单位须在10月底完成整改落实工作,整改报告应在10月31日前报送至局办公室。逾期未报的,将通报批评。”这里的冒号,只能管到“……至局办公室”,应将“逾期未报的,将通报批评”移出来。语义重复的情况,则多见于冒号与“即”“就是”“包括” 等提示词公用,如:“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:即党委书记、院长、党委专职副书记、纪委书记等”“本年度的工作目标:就是推进十项工程圆满完成”,“即”“就是”都是多余的,因为冒号作为提示作用,有解释或说明的作用,表述重叠,删除他们即可。
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,“制定方案如下”后边用冒号还是用句号?用句号。(此处省略500字,有兴趣的亲,可以留意讨论)
(四)分号的错用:层次混乱
分号的核心功能是分隔结构相似、语义并列且内部可能有逗号的分句,因此,错用的情况通常在于没正确理解句子内部的层次。
在非并列关系中误用分号,如在转折、因果、承接等句子中,破坏了衔接的逻辑。如:“上报区政府的请示要先收集相关部门的意见;汇总后修改完善请示。”这是很明显的承接关系,分号应该改为逗号。
在并列关系中,也容易存在用逗号代替分号的情况。比如,撰写一份会议通知,里边通常有会议议程N项,然后每一项的后边,很多人喜欢用逗号。但在实际使用中,每个会议项内部可能有短停顿,可能使用顿号,也可能使用逗号,因此,一般情况下,应使用分号,这可以覆盖90%以上的场景。如果是很复杂的议程,也可以使用句号作为一个会议项的结尾,但这只代表该项议程的结束。此外,议程是并列的事项列表,分号能清晰体现“各项平等、逻辑连贯”的关系,避免用句号导致的“割裂感”,也符合公文 “简洁紧凑”的排版要求。因此,从整体看,使用分号依旧是较优选项。但凡事有特殊,如果是多个会议整合在一起召开,不同议题之间并不同属一个整体,而同属于这一时段的会议,则可以用句号。
总之,分号的使用重点看“是否并列”,只有两个及以上分句存在“并列关系”(无主次、无逻辑依赖),才考虑用分号;非并列(转折、因果等)一律不用;还看“内部是否有停顿”,若并列分句内部无逗号(结构简单),用逗号即可;若内部有逗号(结构复杂),再用分号分隔;还要看 “层级是否清晰”,大并列用分号,小并列用逗号,避免层级颠倒或用分号代替其他标点。
